


律师文章
《和谐社会的宪法保障机制建构研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上传时间:2009-11-16】
[摘要]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讲和谐社会确定为我国社会注意建设的目标之一。和谐社会内容应明确写入宪法,即宪法明确“和谐社会”条款,确认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利以及相互关系,通过健全违宪审查和舆论监督机制的途径来完善宪法,从而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其中,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新理念,也作为报告的一部分而得到了大会的比准并写入了党章,由此,我们相信“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并将进一步成为我们国家的整体奋斗目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民主与法治的社会里,法律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工具自当是影响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宪法作为一国之根本大法,处于法律阶层的最高位,是法治的基础,对和谐社会的实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义、团结、自由、安全、只需以及天人和谐都是宪法的基本价值。并且,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全面把握和体现它们,更加有赖于宪法,只有宪法才能将之融为一体”。因此,和谐社会是宪法的基本价值追求,宪法也是促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重视和完善宪法,以保障、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在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宪法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作用?笔者认为,由于宪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政的核心架构正是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因此,宪法也就正是通过做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为此,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完善宪法和宪政机制,以保障、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宪法明确确认“和谐社会”条款,“和谐社会”条款入宪
将和谐社会的内容纳入宪法条款是实现宪法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条文上的规定的力量正如《宪法、宪政与民主》中所言,“可能有人认为所有写在纸上的限制对于社会中的限制都是如此软弱无力,不值得引起注意。……然而它具有促使人们对其尊重的性质,能够以它的倾向来形成公众的观点并提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它可能是使得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免于被藐视的手段之一”,因此,宪法应首先确认和谐社会条款。这样,一方面,宪法条款可以明确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持久稳定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宪法的至高无上性表明只有在宪法中规定才能显示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要地位,才能引起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关注,宪法的权威性和不容侵犯性也更能保证和谐社会的政策得到最根本最有效的保障与实施。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和谐社会条款写入宪法。
二、宪法明确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并确定其终极价值地位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秩序的安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人们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便是权利义务关系,只有在尊重人权,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里,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义务得以履行,社会才具有和谐的前提。而公民个人权利所能受到的威胁无非来自其他个人行为、国家权力行为两个方面,而且公民个人与个人的权利冲突最后也还会转化为个人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因此,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平衡与否、和谐与否就最终影响到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实现。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比,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为例保证权利与权力的协调平衡,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宪法,就应更多的倾向对公民权利的关注与保障……